二十四节气 | 白露:今夜露白月半明
中国二十四节气
白
露
鸿雁来
玄鸟归
群鸟养羞
《咏雁字二十四首·蒹葭白露早纷纷》
明朝·唐时升蒹葭白露早纷纷,
上下参差意象分。
朔漠南来应累译,
衡阳北望尽同文。
方思坐卧观三日,
又见纡回作五云。
一一总成龙凤质,
可教容易换鹅群。
《咏廿四气诗·白露八月节》
唐朝·元稹露霑蔬草白,天气转青高。
叶下和秋吹,惊看两鬢毛。
养羞因野鸟,為客讶蓬蒿。
火急收田种,晨昏莫辞劳。
■ 白露
孟秋渐渐远,仲秋缓缓近。风起凉静夜,叶落闻蛩音。
二十四节气中,私以为名字最美的当属“白露”。古人留下了诸多描绘白露光景的诗句,唯美之言令人恍如身临其境。
《诗经》里的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……”缘何千年传唱不衰?秋水涟涟,秋风习习,河边那一片苍青茂密的芦苇,晶莹剔透的露珠已成浓霜。诗人沉思、徘徊、眺望,寻觅心中的“伊人”,可能是爱慕之人,也可能是未酬的壮志。朴素简洁而富有韵律的语言,将诗人渴望见到“伊人”而不得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。
“诗仙”李白以一首简短的五言绝句《玉阶怨》,刻画出了深宫女子的细微心理变化。“玉阶生白露,夜久侵罗袜。却下水晶帘,玲珑望秋月。”一位娇小玲珑的女子,不知何时轻移莲步,行至白露满溢的青石阶上,静静地、久久地伫立着,直至罗袜湿透方觉寒凉。随后一双纤纤素手轻轻拂开水晶帘,回到室内仍频频回望那一轮皎皎秋月。水晶帘内外的这一小段路程,弥漫着剪不断、理还乱的愁思。人虽无言,心却玲珑九曲回。
“诗圣”杜甫的《月夜忆舍弟》则更显大家本色,“戌鼓断人行,秋边一雁声。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。”边塞露白月明之夜,诗人听到一只孤雁的凄厉鸣声,绵绵的思亲意、浓浓的思乡情悄然而生。明月本就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念,偏偏诗人又不幸遭逢战争离乱,内心十分牵挂四处分散的兄弟们是否安好,寄往故乡的家书亦不知何日到达。在这月凉如水的秋夜,定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。黎民饱经丧乱之痛,山河饱受忧患之苦,令人伤怀不已。
这世上,事物的本身原是无什么特别滋味儿的,它们的滋味儿全在于那种让人牵肠挂肚的记忆上。譬如对于故乡,当你身处其中,并不会认为那是一方圣土;直至有朝一日,你独在异乡为异客,不经意间,某一景物使你念起了故乡那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田或苍茫的纷飞瑞雪,心里是否会升起一缕暖意,抑或勾起你酸楚的思念之情?
譬如故乡的云,总会在不知不觉间飘然落入我的梦境,多想再去听一听山涧溪流潺潺的清音和枝头百鸟幽幽的啼鸣,躺在开满紫色、蓝色、白色、黄色、粉色小野花的山坡上,嗅着青草浓郁的生命气息,看着残霞一点一点地沉入如黛的远山中。
斗转星移,花开花落。当秋风带着收获的味道,吹向我脸庞,想起渐行渐远的故乡,热泪渐渐濡湿我的眼眶。遥想故乡今夜,是否露白风清月半明?只有古老的村庄在时光的年轮上,留下一道道辙痕,诉说着一串串令人难忘的往事,如江南烟雨浸润着的雨花石,如落满紫色丁香花的青石板,永远烙在游子漂泊不定的心上。
文字 | 朱玉清
图片 | 陈俊豪
音频 | 姚星雨
编辑 | 周雨清
推荐阅读